2009年微博的出現不僅帶來了信息傳播方式的巨大變化,也給營銷領域帶來了一場地震:越來越多的企業大幅削減甚至削減了傳統媒體的預算,將傳播的主戰場放在了社交媒體上。與此同時,一個新的詞匯——“社會營銷”應運而生。然而,近10年過去了,許多企業仍在“社會營銷”的道路上閉門造車。最大的問題是,他們認為自己在做“社交營銷”,但實際上他們在做“社交媒體營銷”。具體癥狀如下:第一,將傳統媒體發布的內容原封不動地復制到社交媒體上。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沒有內容上的創新,就不可能建立和提升品牌形象。微博等社交媒體出現后,許多企業很高興不能與消費者零距離交談,而是無限期地使用免費媒體,發布自己的內容。這些內容仍然是那些曾經在傳統媒體上發布的內容,而是“新瓶裝舊酒”,將曾經冗長的內容剪成短小快捷的“即時內容”,并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發布。第二,找到各種大號并從媒體轉發。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話語權屬于他人,不可能積累企業自身的社會資產。微博和其他社交媒體已經孵化出一批有自己特色的“大型”。的確,一些“大”有很強的溝通能力,他們能帶來一定程度的口碑效應和銷售轉型;但是現在,所謂的“大尺寸”也是兩極化的:頭部的大尺寸是熱的,并且在極垂直的場中的大尺寸有其精確的流動;剩下的“中間大號”,多少有些尷尬。此外,企業還必須面對一個現實:“大號”的影響力最終是大號自己的。它與企業的關系只是暫時的合作關系。更重要的是,“大尺寸”要和這么多企業合作,用戶有點困惑。第三,在社交媒體上裸體銷售商品,認為這是通過社會關系來獲得購買。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有多少人真正對你的產品感興趣?有多少人通過口耳相傳傳播了你們的產品?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人們發現在它上面銷售商品,即通過“社交鏈”銷售商品,可以獲得很大的收益。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商品被出售,用戶開始討厭這個
行業資訊
思考:微博營銷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瀏覽:512 時間:2022-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