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突然爆發的肺炎疫情對整個行業產生了巨大影響。為加強金融支持,央行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關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支付結算有關工作的通知》(銀發[2020]19號)等指導意見。在此期間,盡管大多數銀行積極響應這一政策,加快上網速度、增加企業信貸、降低貸款利率、發放貸款、更新貸款等。與客戶的熱情互動仍有待提高,這給“零接觸”銀行探索新的渠道和服務方式提出了挑戰,網絡紅色營銷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這一特殊時期的新渠道和服務方式。根據艾瑞咨詢和微博聯合發布的《2018年中國網紅經濟發展洞察報告》,截至2018年5月,中國網絡紅粉數量已達到6億,網絡紅色經濟規模將超過2萬億。根據2018年25%的增長率,估計2020年網絡紅粉數量將超過8億。顯然,“網紅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新領域、新實現形式不斷涌現”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面對今年春晚新一輪的紅包,傳統銀行能不能培養出大量的網絡流量,比如“手快”和“抖聲”?銀行的產品和服務能像“李佳琪手中的口紅”一樣成為市場上的爆炸性產品嗎?銀行能在新一輪搶景戰中創造自己的網絡紅景嗎?筆者想從網絡紅人、粉絲和金融的屬性上提出以下觀點。首先,網紅的屬性網紅實際上誕生得更早。只有通過視頻短片和現場直播,“網絡紅”才能真正走進普通人的家庭。據統計,中國網紅經歷了寫作時代(如網絡作家寧財神)、圖像時代(如曾經風靡一時的芙蓉姐姐)、大V時代(如陳瑤的微博)、電子商務時代(如悉尼的電子商務品牌),以及現在的視頻直播時代(如李佳琪的商品直播)。說到網絡紅,我們不得不談論這些承載網絡紅的社交平臺或流量平臺。銀行主要通過實體網點、自助設備、應用程序或微信銀行來推廣或銷售其產品,而網紅可以開辟顫音、微博、討論、公共號碼、小紅狐、基站等互聯網平臺。天地,這些平臺具有流量大、傳播快、受眾廣、年輕、粘度高的特點。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傳統銀行也在思考如何通過網紅找到自己的品牌曝光率、事件營銷等等。我們暫時不要討論這個平臺是讓網紅還是讓網紅
行業資訊
后面有一個慣例零接觸銀行如何轉向網絡紅色營銷?
瀏覽:1158 時間:2021-9-23
